與往年相比,2003年國產車價調整周期由8個月縮短為3個月,汽車廠家不再等到年底銷售壓力增大時降價,而是以季度為單位進行價格調整。
商品價格的變動取決于供求雙方力量對比,包括汽車在內的任何產品都不能脫離這一規律的制約。由于受貿易保護政策的影響以及汽車生產規模不經濟的影響,我國汽車價格長期居高不下,這樣又反過來限制了其市場規模以及企業生產成本的降低。隨著我國加入WTO之
后汽車競爭性市場的開始形成,如同家電、電子通訊市場一樣,我國汽車市場開始進入了價格不斷下降的通道。
根據國家統計局監測數據,2000年底我國載貨汽車、客車和轎車的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99.20%、99.20%和98.5%,汽車價格較1999年底略有下降;2001年12月11日中國被接納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關稅稅率大幅度下調,在進口汽車的比價效應下,我國轎車出廠價格出現5.14%的下降,但載貨汽車只下降了0.75%,客車價格同比上升0.67%;2002年轎車出廠價格水平繼續下降,降幅為4.80%,客車、載貨汽車分別下降1.39%和0.68%。由于出廠價下降引起據此計算的車輛購置稅、保險費等稅費項目的同比例下降,加之汽車經銷商之間開展的讓利競爭活動,實際反映到零售環節的汽車價格降價幅度更大。
進入2003年以來,汽車市場的價格競爭也日趨激烈,一些車型和企業,不斷推出價格新基準,起到了車市降價“領頭羊”的作用。根據網上車市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兩波國產車降價潮共有80多種新車型直接或間接降價,北京地區國產車價平均下挫6.9%,最高降幅接近18%。
與往年相比,2003年國產車價調整周期由8個月縮短為3個月,汽車廠家不再等到年底銷售壓力增大時降價,而是以季度為單位進行價格調整。上半年,富康、賽歐、吉利、紅旗等品牌都在半年內連降兩次。不過,在國產車價格下降的同時,汽車行業的利潤卻成倍增長,這主要得益于汽車生產規模迅速擴大生產成本急劇下降。
察看評論詳細內容我要發表評論
[1][2]
[下一頁]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