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應該瞄準誰
在市場上,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嚴密關注對手的一舉一動,并據此做出相應的反應,已成為各大企業的日常事務之一。
在北京北方汽車交易中心,一位經銷商毫不諱言地說:“現在我們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跟蹤對手的動態上,特別是價格動態。”他笑著說:“有時覺得這就像是百貨超市的做法。以前可不是這樣。”
但是,有專家指出,這是不夠的。
“企業經營的環境要素,不僅僅只有競爭對手。”復旦大學余光勝博士說:“影響價格策略的也不只是競爭對手。”他認為,過分依賴于對手的行動來做產品的價格決策,會使企業忽視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客戶的需求。
不管是什么樣的“人盯人”戰術,主要體現的還是業內對手之間的高度關注。然而,作為價格主體的產品,不是要提供給對手使用的。因此,價格調整策略,更應該關注最終消費者。從競爭意義上說,“人盯人”式的降價競賽,頂多還只是打了個“擦邊球”。
最近,這種“被迫式主動”的降價做法引起的負面效果,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客戶所體會到。一位剛剛購買某型1.6L的用戶說:“這車降價后,發動機的隔音墊就不是標準配置了,如果不用隔音墊,車開起來感覺噪聲會比較大;另外,CD機也換成卡式錄音機了。”這位用戶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擔心:“這還是看得見的降價減料,如果一些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也這樣的話,這種降價對消費者還有什么意義呢?”
據了解,只顧在價格上與對手保持步調一致,卻忽略滿足客戶基本需求的情況,還遠不止這一個例子。
當然,更多的車型是在降價的同時增添配置。這種做法是消費者所喜聞樂見的,但它也有一種不確定性的影響,那就是可能導致以前常說的“持幣待購”現象。近來,記者碰到好幾個計劃今年買車的人都因為市場頻繁降價而采取繼續觀望態度。一位朋友說:“普遍降價之后,市場上的好車越來越多,我都挑花眼了。看這架勢,下半年車價還得降,所以我還是等等再說吧。”
對于已經買了車的人來說,聽說自己剛買的車又降價的消息,多半會感覺自己虧了,可是這事在今年偏偏又經常發生。近來記者就在一些場合聽說,一些人不能不體驗“剛剛買車車就降價”的不舒服感覺。
察看評論詳細內容我要發表評論
[上一頁] [1][2][3]
[下一頁]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