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意見之二:看著修可以形成信任
劉澎說,小修理廠所做的透明是不得已而為之,生產場地小,總不能用鐵鏈子把客戶拴門口。用戶看著修,可以與修理工形成溝通,更信任修理廠。換個角度考慮,對修理工的信任可以拉住客戶。
在修車前,客戶想把自己的問題和煩惱都灌到修理工的腦子里,話特別多;在修車時,客戶通常會安靜地看;修完了,客戶又會提一些問題。越是高檔車,越是技術含量高,客戶越不愛說話;歲數大的、有一定的修車經驗的老師傅愛說話,喜歡用自己的經驗指點一下修理工。假如客戶在修車的過程中說話,一定是修理工修車的方式、判斷問題與客戶的生活習慣和理解相悖。
客戶從沒對我的操作方式提出異議。在修理中,有時是需要用錘子砸的,但司機再傻,他也能看懂:只要力道、角度合適、手法正確,“梆、梆”兩下,連接部位脫開了,司機絕不會多說話。只有工具設備不夠,修理工技術水平低,才會出現“野蠻操作”。
支持意見之三:修車也是一種藝術
北星奔馳的維修技師王家成表示,歡迎客人看著修。維修的最高境界可以是一種藝術,判斷故障準確、工具精巧、設備專業,看修車可以是一種享受。廣式餐館明檔操作、繡工刺繡龍飛鳳舞、裁縫熨衣動作利落,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廣告。
我們主張客人看著修。從去年到現在,一直在堅持客戶與修理工共同制定維修方案。至于財物丟失、生產安全、工人干私活,都是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和規范管理解決的。
支持意見之四:看著修車心里蹋實
車主李先生是看著修車的支持者。他說,以前也去維修站修車,費用高不說,怎么修的也不知道。交錢的時候給一張單子,不交錢就甭取車。雖然對維修站很信任,但是不是換了件、修沒修心里還真是沒底。
劉先生說自己總是去朋友給介紹的一家修理廠。就為修車的時候能在旁邊看著,心里踏實。每次去修車,不只盯著自己的車看,還可以趁機觀摩一下旁邊的師傅怎么判斷、怎么修車、怎么解決,順便學幾招。
最后的探討:看著修車能成為法規嗎?
慶洋的捷達服務站、三元橋邊的豐田維修中心都在業務大廳和工位之間安裝了透明的玻璃幕墻,讓用戶看著修車。正業汽車修理廠、汽修五廠還在業務大廳里安裝了攝像機,車間里的情況一目了然,既將用戶與車間隔開,又滿足客人關心車的心理需求。汽修五廠還嘗試由工作人員帶領用戶進車間參觀的做法。
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行業管理部門強制規定,修車也要有3米線制度,那么修理廠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企業的規范程度一定會進一步提高。
[上一頁] [1][2][3]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images/b12-3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