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個問題看組織協調能力
您相信嗎?一個問題就可以考驗修理廠的組織協調能力。
進門隨便找個人,問問自己送修的車完工沒有?車鑰匙放在哪里?查施工單找誰?看看員工的反應,是請示主管、四處詢問、相互推諉還是明確地回答。
如果每一個員工都明確地知道個人的職責和權利,就不會有推諉的現象發生,就不需要站長、服務經理事必躬親;如果員工熱情地引導您、幫助您尋找應該負責的同事,那么員工充滿活力、修理廠處在上升期;如果大家都把事情推到別人的身上,讓您等經理、主任回來再說,那么這家修理廠不僅內部管理混亂,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企業可能已經在走下坡路。
一些維修站會在門前擺放貼有照片的職責圖,從站長到索賠員的姓名、相貌、職責一清二楚;還有一些維修站會設置問訊臺,有專職接待員回答用戶的問題;不是簡單地設個從來不開的意見箱,擺一沓只用來擦手的意見簿。
看經銷商和維修站的關系
如果經銷商的展廳和服務商的修理廠是捆綁式而不是一體,那么服務可能會打折扣。銷售和維修松散連接,各有利益。遇到沒有好處的事情只好先推到別人身上,實在不行再說。當然,倒霉的只有用戶。
如果是前店后廠——經銷商和服務商本是一家,他們不但擁有共同的客戶,而且有共同的利益。碰到麻煩、虧本的生意,眼光長遠的服務商為了拉住客戶,也寧愿蝕一些本。留住一個客戶遠比獲得幾百元的利潤更劃算。反正,手心、手背都是肉,買車、修車哪個掙錢都行。
別被形象廣告蒙蔽
無論汽修企業擁有多少研究生、本科生,這樣的人才都不會長期在車間干活,也不會在展廳里做一線的銷售顧問。有學歷的人,干活塌實一些、技術鉆研一些,很快就會被提為服務經理、技術總監。
無論修理廠重金挖多少修車的高手,這樣的人也只會在出現疑難雜癥的車上指點一二。“怠速不穩”、“早晨不好啟動”、“行駛斷火”這樣的問題還是靠普通員工解決、排除。
解決汽車故障,需要旁征博引。以前修“發動機抖”,不外查缸壓、火花塞、點火線圈和缸線等等。現在,修理工得會用電子理論、計算機知識、檢測設備等軟硬件一起進行故障分析,而不是簡單地僅僅讀取故障碼。
曾經接修一輛現代車,“ABS燈亮”,經過檢查,發現是某處間隙小于0.5毫米,調整間隙后,ABS燈自然就滅了。
韓國汽車業發展初期,與我國的現狀有些相似。采用合資建廠、引進技術的方式不斷壯大自己。大宇汽車很多引進美國通用的技術,而現代汽車很多對日本三菱技術引用。這些常識不是一朝一夕、一兩次培訓就可以搞定的。
[上一頁] [1][2]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images/b12-3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