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莎士比亞的名句——降還是不降?是個問題。以此形容目前的進口車市場,再形象不過。年末對于進口車來說,是個多事之秋:一面是為盡快回籠資金,急于出貨的經銷商;一面是期待新一年關稅下調,持幣待購的消費者。兩大陣營在車市里,似乎在打太極拳,幾次來回對招兒,都想探出對方的功底。
關稅降低對購車無影響
去年的這個時候,中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對關稅降低的心理預期,使車市彌漫著濃厚的持幣待購氣息,“那個時候,誰家的車都賣不出去,有的公司干脆一個月剃光頭,平時賣得不錯的幾家大公司也才只有三四輛的銷量。”一位進口車經銷商對記者回憶說。
依照世貿組織承諾,2006年之前,我國進口車關稅從80%—100%全部降至25%,其中第一年降幅最大,排量3.0L以上的轎車關稅由80%降至50.3%,降幅29.7%;3.0L以下由70%降至43.8%,降幅26.2%,以致當時出現了售價124萬元的凌志LS430稅前稅后差了30萬元的跳水降價。
但關稅逐年遞減,反映到明年,關稅下調僅為4%-5%。一位購車者對記者說,他已算過,一輛標價30萬元的車,關稅下調前后只差3000多元,這樣的幅度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影響。
記者走訪了幾家進口車經銷公司后,發現各家的銷售量都處于比較好,北京華日菱汽車經銷公司的業務主管告訴記者,上個月他們的銷售為70輛,與前幾個月基本持平,處于較理想狀況。
進口車市成了消息車市
一般來說,國外進車從報批、入關到上車市銷售,周期是三個月,這對變幻莫測的車市來說,是個相當長的等待。也許當時走俏的車型,三個月后就成了滯銷品,經銷商要獨自承擔壓貨、減價,甚至賠本拋售的風險。
一位經銷商對記者說,現在進口車經營風險越來越大,利潤越來越低,加之許可證的緊張,使許多規模小的公司,都改經營了國產車型。
除了匯率、供求關系、許可證數量等看得見的因素外,左右進口車市的還有重要的一項——消息,這只無形的手在暗地擺動著車價的高低。如許可證發放數量減少的消息會使車價走高;國家增加進口配額的政策,會讓經銷商信心增強,從而多進車,使供應加大;而尾氣排放已達歐Ⅲ標準,也成了某些車型的新賣點。一位經銷商在與記者聊天時,感慨地說,進口車市已成了消息車市。
進口車仍是供不應求
今年4月,許可證一度吃緊,導致市場上進口車數量減少,出現了一年中進口車價曲線的最高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8月份,隨著今年第二批許可證的發放,進口車價格有了小幅下降,但有限的數量,反映到市場上還是供求不平衡,強大的需求量把整個車市托了起來,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現在,第二批許可證發放還沒有結束,市場的消化能力卻仍在增強,北京中盛通貿易發展有限公司進口部負責人用“供不應求”向記者形容現在的進口車市,她說公司經營的本田思域,上市到現在,每天都能收到許多咨詢電話,上個月就實現一個營業處就賣出30多輛的好業績。
保護是各國汽車工業起步措施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貿易的全球化使市場商品極大豐富,各國汽車都涌入國內市場,這對于起步之初的中國汽車工業,是個極大的挑戰,畢竟與已在快速奔跑的國外汽車巨頭相比,我們還在蹣跚學步。面對民族工業,我們應少一些埋怨,多一些鼓勵,日本、韓國是世界汽車生產強國,但回顧他們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兩國早期汽車工業起步階段,都不無例外地采取了政府保護措施,其中嚴格控制國外進口車就是很重要的一項。在日本,官方發出了“國民車發展方案”,倡導國人消費自己的車。買國貨也成了韓國人常掛在嘴邊的話。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