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走訪了幾家上海較為知名的汽車銷售企業,都談到了汽車已經進入微利時代。殊不知滬上車展無數,大小不一,都由汽車銷售公司牽頭,媒體搭臺。給消費者一種買車已經進入尋常百姓的感覺,“以前車展是許看不許碰,現在呢.......”業內資深人士抱怨道。“真正買車的又有多少,連誰是準客戶也看不準了,公司發出的宣傳資料倒是挺多,可是最后完成交易的少之又少。”
微利時代是一個產業乃至社會商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今的家電行業有,電腦銷售行業有,這些都是在消費者和銷售企業經過一定時期的鍛煉和成長下才產生的時代。現在懂行的人越來越多,什么功能實用什么功能只是擺設大家都有數了,而銷售的企業和生產的企業在大浪淘沙下存活下來的也有了自己的拳頭產品和一套思路。所以大家都能夠冷靜的看待整個市場。這才走入了更高層次的市場模式,應該是更成熟的階段表現。
再來看看現在的車市,銷售量是在上升有目共睹,買車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到底有沒有進入微利時代,我看就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了。原因有很多,一來數字代表的是買車或者說車市的前景是被看好,而道路條件又限制著車輛的發展,只有到了路暢通了,用車是一種便利和享受了才能談及車輛發展的真正條件成熟。畢竟汽車行業涉及的相關行業很多,而且對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要求很高,所以這種條件的成熟是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不得而知。對于老百姓來說,持幣觀望是最簡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曾經聽過一句:“只要有了政策,才有“錢”途。”這是越想越有道理的一句話。所以國家的大力支持是車市發展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而唯有市場的運作才是真正的檢驗標準。上海現有1600多家汽車銷售企業,群雄逐鹿是必然的。有很多企業為了打響自己的品牌,不惜用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操作,以達到競爭的目的,并且使得較小的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這種惡意競爭遲早會結束,關鍵看消費者是否有耐心和慧眼。最后的情況是留下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卻是最會做生意的。您希望是這樣嗎?
所以,個人以為在買賣的過程中應該看的不止是價格,應該看的是其他的對客戶的關心程度,如果這點做不到的話,只能周而復始陷入一個怪圈。似乎好多的教訓擺在我們面前,告誡我們不要讓汽車的明天變成又一個我們不想看到的明天。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