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外汽車公司對中國市場感到頭疼的一點就是,不能理解中國消費者為什么對一輛普通代步用的汽車那么挑剔。由此可以看出,消費心理是汽車消費環境的一個重要構成。而廣州人特有的精明和實用性則決定了廣州車市總是旺不過樓市。
胡先生結婚后買房的事情立即提到了日程上來。他自己看中了位于花都區的一個山水樓盤,這里不僅環境幽雅、空氣清新,而且樓價也很合適,帶豪華裝修每平方米均價才4000元左右;但是妻子卻看中了位于濱江東的一個市區盤,毛坯房均價每平方米6000元。用胡先生的話說,除了買菜比較方便外,沒有一點好處。但是妻子卻嫌花都太遠,又說“住到花都不就成了農民了”。兩人在買房子的事情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其實胡先生想買花都的房子還有一個原因,他還在為將來買車作打算。同樣的房子,每平方米便宜2000多元,100平方米就是20多萬元,可以買輛不錯的車子了。
最后胡先生耍了次“大男子主義”作風,還是把家安到了花都。第二年就買了輛寶來,由于樓盤就在高速路旁邊,開車到市區來上班,也就40分鐘,而下了班就能遠離城市的喧囂。最后太太直夸胡先生有眼光。
可是讓胡先生苦惱的是,幾乎所有的同事都覺得他的做法不可思議。其實大多數廣州人也都還不能接受胡先生的消費方式。“市中心”幾乎是所有廣州人揮之不去的情結,先前有所謂“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現在更多的廣州人買房子則仍然鐘情于市區。哪怕為此多付出遠遠不止一輛車的錢。這種消費或者投資心理,也是廣州車市遠遠不如深圳、東莞等地火爆的原因。
車主訪談一:月入兩萬不買車
楊先生,28歲,港資企業部門經理,月薪2萬元
楊先生來廣州工作近一年半,如今的薪水每月2萬元,每月除付5000元的供樓款外,再拿5000元補貼父母家用,剩下10000元可自由支配,另外自己也做些外貿生意,額外的收入不少。以他的收入足夠養得起一輛中高檔車,但他表示暫時不會購車。
楊先生認為買樓和買車完全不同,買樓是必需支出,長期居住在廣州買樓居住最劃算,即使日后回港也可以出租,不增值也容易保值,不像汽車是個迅速貶值的物品,養車還要搭上好大一筆費用,還盡給自己找麻煩。來廣州之后,索性不開車。
目前楊先生在廣州的生活比較簡單,從家到公司,再從公司到家,所居住的樓盤的村屋巴士較頻密,車走華南快速干線不過30分鐘可到天河區市中心,離他的上班地點很近。
因為業務的原因,楊先生經常去深圳和內地出差。從廣州到深圳楊先生多選擇坐火車,很少自駕車前往,一方面害怕路徑不熟,拐錯一個彎道,可能要搭上幾倍的時間;另一方面感覺長途駕車太累,沒坐火車來得輕松快捷。
楊先生認為時下廣州一些人購車較盲目,趕購車潮。
對他來說購車的目的無非是為做業務,沒車的日子也很逍遙自在,不會迷路,也不為找車位發愁,有心情則散散步,沒心情打的士,每月千元的士費用比養車便宜,有車也有司機為自己服務,整個生活節奏反而放慢下來。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