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買用方式,有現金支付、分期付款、租賃或者前輕后重、半部車款等等,除了現金買車外其馀都是汽車公司所設計出來的促銷手段,其中有對消費者有利的,也有是花招與陷阱的。而無論是哪一種,全部都是要從購車人口袋中把錢拿出去的,因此都必須一五一十的算計到購車預算中。
以現金買車說,車子的費用除了車輛本體,還要加入保險費用、牌照稅、燃料費、領牌費用。如果喜歡特殊牌照號碼的人,還要加入選牌費。另外,要加入車子的加裝物品費用。例如原來車上所沒有的配備,隔熱紙、遙控防盜器、倒車雷達、強化前后大型保桿、車上電視、防盜鎖、豪華音響影音系統等等。這類物件,要看自己的需要而定,不必趕時髦,因為大多數的物件在你換購他車時,可能沒有任何加項金額。
分期付款時,單純的只是分期的利率與期數,但是購買人本身的“信用條件”會絕對性的影響可貸金額與期數長短。而可以列入貸款總額的部分只有車輛的本體金額,因此其馀如加裝的配件等都必須是現金支付的。其中會影響利率的是起付日期,有時候,當買者的條件不佳,也會影響利率的高低。
在購車金額的支付辦法商談中,其實會有少許議價空間。有些車商,為了能盡早或盡速完成購車商談的時間,或多或少會流一小部份議價空間讓銷售人員自行處理,這里就可以讓購車人在協商中交涉可以隨車附贈的部品,這樣或可減少一小部份支付金額。但是,這樣的價格空間通常極低,因為在這兒并沒有像美國的新車價格“藍皮書Blue Book”,但是國內出版的數十種汽車雜志卻提供消費者所有國內上市車輛的參考售價,買車人根據這些資訊就已達到完整資料,如今更可以透過網路取得最新的促銷訊息,立即的、正確的與銷售人員談判。
以國內市場競爭的現況,相信將可以很快的出現類似新車價格藍皮書的資訊,讓經銷商成本價格也能公開化,省去因為缺乏互信基礎的無謂的議價過程。這樣,買車成本就更可預先做功課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