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深度求索成為近期各個領域的熱門話題,在汽車領域里自然也不例外。
繼寶駿享境作為首款搭載該技術的車型確認以后,嵐圖、智己、極氪、吉利等自主品牌也陸續聲明接入;這樣一套人工智能系統到底有什么作用,又能給汽車帶來哪些變化,為何能深得車企們的芳心呢?
就來講一講這個話題吧。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DeepSeek和同類型系統的概念:AI助手。說白了就是這樣,AI指的是“人工智能”技術,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縮寫;這是一種利用數字運算實現模擬、延伸和拓展的智能科技。在生活中已經廣泛應用這項技術,比如各個品牌的手機使用的“語音助手”都屬于人工智能科技的范疇;在汽車的智能座艙里也會有語音助手,其功能是一樣的,只不過體驗感往往不會很好。
接入(使用)DeepSeek系統正是為提升AI助手的使用體驗,之于車企而言則是有效、快速且低成本的提高AI助手的水平。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2/c5/481001484_1739326555173_830x600.png)
三個優勢
對于企業而言首要考慮的因素一定是技術的價值,并且必然要綜合成本考量;DeepSeek的同類型系統里知名度最高的是ChatGPT,其次還有一些來自其他本土科技企業的產品。各大車企應用的產品品牌原本是多樣的,但是DeepSeek的技術方案理論上看似更理想,其特殊的算法可以實現算力利用率的大幅提升;或者可以理解為能夠節約算力;以此即可實現訓練成本的降低。
比如其“蒸餾技術”是將云端大模型的推算能力遷移至車端輕量模型,對于企業而言自然能降低云端算力的壓力。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2/c5/481000069_1739326556027_830x600.png)
第二個優勢是特殊的算法對于模型訓練效率的優化。
簡而言之,汽車的AI助手需要不斷的訓練和提升;如果從車輛出廠后就一直不變,那么智能座艙的使用體驗評價只會越來越低,從而影響到用戶對于車輛與品牌的評價。于是優化模型就顯得很重要了;那么優化模型的效率當然會更重要;DeepSeek的混合專家架構、群組相對策略優化、多頭潛在注意力機制等特殊技術可以將模型訓練效率大幅提升,這是車企和用戶都需要的。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2/c5/481002093_1739326557180_830x600.png)
第三個優勢是車主直觀感受的不斷升級。
車企選擇DeepSeek是為了不斷優化座艙系統乃至于未來的智能駕駛系統,車主當然能快速地感受到“座艙的進化。”其中最為直觀的感受是汽車的AI助手“能聽懂人話”了——相對早期的汽車AI助手很難理解過快的語速、方言或者連續不斷的命令輸出,這搞得車主們使用語音助手的時候還得來個“播音腔,”不是字正腔圓都無法和車機溝通——然而有些場景不適合這么正式的與車機交流,否則會顯得很“裝。”
與之相反,隨著DeepSeek系統接入各大車企,語音助手未來會變得聰明;而且是有可能實現從被動接受指令到主動收集語音數據以不斷“思考”的,未來的智能座艙會實現綜合智能駕駛系統偵測信息主動為車主提供建議或者進行必要的交流,甚至可以提供真正的情緒價值。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2/c5/481000936_1739326558397_830x600.png)
潛在價值
筆者認為不論是DeepSeek還是其他類似系統,其都有一個潛在的商業價值。
在智能座艙融合智能駕駛技術達到成熟的標準后,AI助手能夠做到主動的交流;而實現這一切的基礎是不斷對用戶行為的分析,屆時的AI助手可能會比用戶更了解自己。
比如用戶不知道想去哪玩或者想去吃什么東西的時候,AI助手給出的建議很有可能讓車主更滿意——反之,當人工智能技術之于汽車進化到該階段之后,AI助手則已經具備“引導”車主去哪里或者去吃什么的能力了。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2/c5/481001486_1739326559676_830x600.png)
此時整套人工智能系統的商業價值也就顯現出來了。
其實說穿了就是人工智能技術會從服務與助手的角色逐漸進化為管家的角色,這是相對積極地觀點;實際筆者內心深處的感受是未來的AI助手的角色更像是“管理員”或者“馴養員。”
當人們在衣食住行相關領域都要依賴于AI技術的時候,實際上都會變成“牽線木偶。”當然這樣的觀點會顯得消極。只不過消極的預想不見得不會成真,企業投入研發的技術最終都是要轉換為價值的。
就是這樣。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2/c5/481001776_1739326560823_830x60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