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每年這個時候,都是消費者揚眉吐氣的日子。而在所有的消費者中,汽車消費者可以說是“苦大仇深”,因為像汽車這樣動輒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商品,消費者所享受的保證連幾元錢的鞋子都不如,買車用車修車無論哪個環(huán)節(jié),都會遇到“挖好的坑”,說不準什么時候就被“埋”了。這里從與車相關(guān)的消費環(huán)節(jié)中羅列出九大陷阱,以此提醒汽車消費者。
·低價無車
花招:價格,一直是國產(chǎn)汽車最受非議的問題。從去年開始,在消費者和市場的多重擠壓下,越來越“聰明”的汽車廠家開始意識到價格是柄“雙刃劍”,舞得好了既能自衛(wèi),又可傷人。其中訣竅就是盡可能地擴大車價范圍,用低價車做幌子,但重點賣高價位車。
如不久前剛剛上市的一款新車,最低售價僅為7.5萬元,不可謂不低。但細細盤算,該車既沒收放機,又無空調(diào),配置之低,令一般消費者難以接受。無奈,喜愛該車的消費者只能咬咬牙,以9.83萬元的不低價格去買配置較為齊全的該車。于是,廠家既作了低價的姿態(tài),又可獲得高利潤。
再如,天津豐田的威馳,當(dāng)初宣布售價為11.5萬至19.5萬元。可是半年過去了,11.5萬元的威馳在市場上還不見蹤影,理由很簡單,廠家還沒有生產(chǎn),但是,售價17萬元以上的威馳產(chǎn)量不斷上升。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售價3.98萬元的夏利早已沒了蹤影,要買只能多加2000元錢。
破解:想好自己要花多少錢買車再去車市,否則極易中了廠家的銷售花招,而一次一次的提高買車標準。
[1][2][3][4][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