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國大眾集團董事長畢睿德博士低調抵京,他是接受新掛牌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邀請來華進行考察的,這個邀請可以看做是德國大眾中國選秀行動的開始。此前,位于德國沃爾夫斯堡的大眾總部已經決定將在中國成立長春、上海之后的第三個生產基地,并正在秘密進行前期的篩選工作。
一座城市和一個企業的密切關系在大眾汽車有著最生動的體現,尤其在長春,一汽大眾是這個老工業城市穩定的稅收來源和形象代表,所以當大眾計劃選擇新的基地時,許多城市為之心動。
成本控制是大眾新廠選址關鍵
大眾的計劃立足長遠,在今后五年內將進行30億歐元的新投資,其中的大部分將用于建設新工廠和擴張現有生產設施。為了使這些計劃取得成功,大眾必須放棄以前在中國取得成功的一些傳統方法,除考慮到現行政策的限制,必須尋找一個合作對象之外,成本控制尤其是人工成本控制是大眾選址的關鍵所在,相比之下,他們更希望在中國中西部建設新的汽車城。據悉,西安、鄭州、重慶、呼和浩特、蘭州等城市都將是考察的對象。德國大眾希望此舉能構筑起完整的中國“鐵三角”陣型,以確保它在中國的領先地位。
在北京辦公的大眾亞太區總裁伯德·萊斯納承認大眾目前壓力巨大,他向記者表示:“大眾計劃在2007年之前,將全球銷量提高20%,達到600萬輛,增幅的一半要在中國實現。實際情況是,在2002年,大眾汽車在中國共銷售了51萬輛轎車。但萊斯納強調要更關注這一業績的背景,“2002年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由于預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汽車會降價,消費者此前持幣待購,去年這種購買熱潮終于爆發,一連串的新車上市,加上汽車貸款的推出,整個市場銷售量猛增60%”。更有批評人士指出,大眾的市場占有率從前年的50%下滑至41%到46%。
[1][2][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