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國汽車工業產業結構如何調整
產業政策的目標是形成三大集團,現在有關部門認為已經形成“3+X”的結構。然而根本問題不在中國汽車工業最后會形成多少大集團,關鍵是如何形成若干大集團。美國的三大集團完完全全是經由市場途徑形成的;韓國的三大集團是欽點的,但韓國曾經是軍事集權國家,況且韓國汽車工業集團現在還能算有幾個;日本通產省在60年代初也曾經設想把日本汽車工業歸攏成三大集團,遭到行業內外的強烈抵制,那么現在日本汽車工業算是幾個集團?通產省當初的理由同中國經貿委的理由如出一轍:“為了強化國際競爭力,防止過度混亂,通過企業間競爭而最終實現產業秩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日本植草益《日本的產業組織》)”通產省的提案遭到了廢棄,日本汽車工業卻在競爭中越戰越強,終于登上世界汽車生產王國的寶座。國內外的歷史經驗證明,僅僅靠保護,是無法形成國際競爭力的。現在中國汽車工業實際上已經形成國有、民營、外資三大資本結構并存的局面,而且民營、外資的發展十分迅速,因此將來中國汽車工業到底會有幾強要由市場來說話。
3.汽車產業政策如何與相關產業政策配套
現在世界平均水平是8人一輛車,歐洲和日本是平均兩人一輛,美國是接近一人一輛,中國將來會有多少汽車?即使按世界平均水平,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
研究這一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對這樣龐大的汽車數量,不能不從各方面采取重大措施。汽車工業“十五”規劃對這一需求估計極其不足,規劃中特意指出:“轎車進入家庭不太可能出現爆炸型的需求,而將是依次漸進的。”否定“轎車進入家庭會出現爆炸型的需求”的觀點,不僅僅使預測市場失準,還使汽車工業的發展受到誤導。汽車產業的發展絕對不只是汽車工業一家的事。為了準備家庭轎車的需求爆炸,需要從產品開發、生產能力準備、銷售服務體系建設、城市交通規劃、使用條件建設、能源等諸多方面進行工作,由于否認了轎車進入家庭可能出現的爆炸型需求,這些工作都沒有進行,因此不僅汽車生產企業出現生產能力緊張,加班加點,城市管理方面也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道路擁堵情況加劇,靜態交通管理滯后,許多城市管理者對私人汽車的劇增毫無思想準備,驚慌失措之下作出的反應只能是“限制”。1994年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之所以難以貫徹,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許多相關產業認為這個產業政策只是汽車工業的政策,同時對相關產業并沒有優惠政策。我們常常說汽車工業是支柱產業,是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然而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相關產業的配合,汽車工業并不能一花獨放,現在來看,相關產業的發展恰恰是汽車工業發展的前提。
特別需要有充分準備的是,中國在某些商品的消費方面經常創造世界紀錄,如摩托車、家電、空調、手機等,可以預見,汽車的旺盛需求一旦出現,其規模一定相當驚人。
[上一頁] [1][2][3][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