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昨日播發記者李安定采寫的《門外車譚:轎車降價將是一種常態》,提出如果國產車能在2006年達到與進口車一爭高下的價格水平,緩沖期內每年必須主動降價20%!
文章說,剛剛成立一個星期的東風汽車新合資公司緊鑼密鼓地推出了在中國頗有口碑的日產陽光轎車;在網上,上海通用新推出的中型主流車型凱越傳出了令人驚喜的價格。而在今后半個月里,一汽大眾的高爾夫、廣州本田的飛度、上海通用五菱的SPARK、上海大眾的POLO三廂等一批新車也裹挾著讓現有車型頗感壓力的動人價格陸續上市。
進入2003年,媒體上汽車新聞的主旋律,一是新車一浪接一浪地問世;二是車價一波接一波地下調。以往,一個邊緣車型的降價就會引起媒體“價格戰打響!”狼來了一般地驚呼,如今已是見多不怪,波瀾不驚。
盤點半年來,先后降價的國產車計有紅旗、富康、奧拓、羚羊、賽歐、吉利、雪弗萊開拓者、奇瑞風云、帕薩特、POLO、北京吉普、愛麗舍、派里奧、西耶那、東南富利卡、中華、北京現代、夏利2000、威姿等,幾乎囊括了生產轎車的所有廠家。汽車市場價格全線穩步下調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持續降價的三個因素
汽車降價成為一種常態,是由多種因素疊加而成。
其一,轎車進入家庭成為大勢,引發來自消費者的壓力。坦率地說,在公車消費一統天下的時代,廠家毫無降價壓力。2001年以后,私家車的比例越來越大,不但經濟型車私家車占到九成以上,就是高檔豪華車,私人消費也占到七八成。工薪族買車,花的都是自家的辛苦錢,購車者不但價格貨比三家,而且越來越精明,往往上網參照北美、歐洲車市的各種品牌報價一覽表,比較不同品牌車型的合理價格,一些價格居高不下,或者新車價格虛高的廠家,往往在網上被消費者批得很狼狽。
其二,加入世貿組織后的短暫緩沖期期間,來自國內轎車企業生存的壓力。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汽車業作為特例獲得五年關稅保護的緩沖期,然而緩沖期內的關稅不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協議,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逐年遞減進口汽車的關稅,直至2006年7月轎車進口關稅稅率降至25%。2001年以前,我國轎車進口關稅高達80%到120%,國產車的價格是比照進口車稅后價格制定的,加上各種其他稅費,整體價格大約是國際市場價格的200%到250%。如果國產車能在2006年達到與進口車一爭高下的價格水平,緩沖期內每年必須主動降價20%!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