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3個多月的“新車險”還沒站穩腳跟,又開始動手術了。在市場開辟不力、新增報單量下降等情況下,保險公司紛紛上報保監會調整新車險條款和費率。
親和力新不如舊
新車險親和力不盡人意,是各家公司圖謀變臉的公開秘密。
“為了制定公司今年1月1日實行的車險條款,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希望能借這次改革的機會實現大的跨越,可是經過這段時間的銷售我們發現,新的條款并不如保險公司想象的美好”,新車險推出3個多月以后,太平洋產險廣州分公司老總周榮忠這樣回顧。
發出如此感慨的不止一家保險公司。一位業內人士私下這樣分析,雖然從理論上來說,新車險擺脫了費率、條款一刀切,但是對駕駛者、車輛、行駛地區等風險要素的細分,卻讓他的“親民”性大打折扣。來自廣州車險市場的反饋顯示,新車險推出后,仍然有相當數量的投保人選擇了舊車險。“新車險條款分類太復雜,不同條款組合對應的費率不同,一時間很難搞明白;相比之下,舊車險條款相同,只是價格不一,選擇起來更省事”,一位保險公司負責人對此頗感無奈。
分類太細幫倒忙
不僅來自投保人的反映不樂觀,保險公司內部似乎也對新車險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從保險公司展示的車險費率表上看,各家保險公司都引入了類似“地域系數”的概念:不同地區車險競爭的激烈程度、經營狀況和路況不同,對應的地域系數也不同。雖然理論上看來,車輛在好的路面上跑動,出險的系數低,花的保費也應當低一些,但真正操作起來,保險公司發現“內部斗爭”成了他們最頭疼的問題。
翻看某保險公司的新車險方案,廣東全省按照地域系數被劃分為三類:同一架車,同一位車主,按照同樣的責任條款,在廣州、深圳投車險要比在惠州、韶關、湛江、茂名便宜,而在后四個區域投保又比在河源、潮州、揭陽便宜。精明的車主一比較,紛紛選擇在周邊費率更便宜的地區投保;更有些經常往來廣州、深圳的車輛干脆直接到廣州、深圳投保。
市場培育尚待時日
既然舊車險還有老主顧眷念,新車險又引來這么多問題,為什么不順應市場的反應延用老版本呢?
對此,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態稱:“目前來看,制度上的變化、市場上出現多種產品這兩項車險改革目標已經實現,車險市場已經開始運用市場機制指導費率”。這位負責人同時強調,“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平安的新車險“二代”已經獲保監會批準,太平洋的新車險“二代”也正在靜候保險會審批。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