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電池車間迎來了第15萬臺電池包的下線。同時,上汽大眾ID.家族上半年銷量出爐,累計銷售28100輛,保持合資電動車銷冠。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也意味著上汽大眾在進擊新能源市場已初見成效。
雖然新勢力造車因為先到先得而搶占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大塊蛋糕,但是其實,上汽大眾等主流車企進軍新能源汽車也有著自己的優勢,作為汽車大廠,擁有成熟的體系優勢和實力儲備,因此我們認為大廠造車具備以下三大發展優勢。

(上汽大眾MEB智能工廠)
大廠造車的硬制造優勢
時間回到2015年,彼時中國電動汽車還在起步階段,市場滲透率卡在1%,主流車企對于是否需要針對新能源賽道進行前瞻性布局,處在猶豫不決狀態。上汽大眾先人一步,在2015年開始規劃安亭基地向智能制造園區升級的轉型規劃。2018年開建MEB工廠,打造純電動汽車專用的MEB平臺。工廠總投資170億元于2020年建成,是國內生產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電動汽車專屬工廠,MEB工廠也被稱為上汽大眾“新一廠”,也是“新E廠”。時至今日,已經承擔起了ID.3、ID.4 X、ID.6 X及奧迪Q5 e-tron的生產任務。

(上汽大眾智能制造基地試驗場)
與此同時,上汽大眾的電動車生產布局也逐步向滬外基地拓展。目前,上汽大眾長沙新能源汽車項目也進入設備調試和生產準備階段,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投產,規劃年產能10萬臺,長沙工廠成為繼安亭之外上汽大眾又一新能源生產基地。
不難發現,對于大廠來說,百億級別的工廠,只在舉手投足之間。大廠造車的硬制造實力保證可見一斑。
而基于專業電動化工廠帶來的品質和品控保障,大廠造車對于新能源產品品質的把控更是可以落實到細節。例如上汽大眾,在專業的電池生產車間,可以用更高的標準來制造電池包,遠超國標的338項品牌標準電池安全驗證為ID.家族的電池包有領先同級的安全性。再比如,自建工廠完成高嚴苛整車耐久驗證,甚至還可以開發“桑拿房”,為整車除味等,確保用戶有更高的品質享受。

(上汽大眾智能制造基地)
大廠造車的硬技術優勢
受個別合資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進展緩慢影響,外界認為傳統車企不懂智能化,不懂電動化。這是一種危險的戰略誤判。實際上,無論是大眾ID.家族,以及奧迪純電家族,都有著豐富的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積累。
例如,上汽大眾ID.家族基于大眾汽車集團MEB模塊化電驅動平臺打造,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操控性能。源于德系對操控的追求,ID.系列采用成本更高的后置后輪驅動系統,帶來了同級鮮有的純電+后驅駕享體驗。再結合上汽大眾底盤調校功底,使得上汽大眾ID.家族兼顧舒適性與運動屬性,ID.3純電小鋼炮的名號被用戶廣泛傳播。同時,來自MEB純電平臺的前后50:50配重比、懷擋設計、AR-HDU抬頭顯示技術等設計,也是吸引用戶的優勢點。
大家有沒有發現,除大廠造車外,沒有其他車企能夠同時提供純電+后驅+車身前后50:50的均勻配重比。

大廠造車的持續輸血能力
對于用戶來說,傳統車企的可持續造車優勢,很有價值。首先,買了主流車企的純電汽車后,不用擔心這個企業倒閉了,咱們的車無法售后,沒法維修,變成廢鐵。其次,也不用擔心車企的開發能力,把造完之后,就放之不管。傳統車企有足夠的資金,和強大的研發團隊,讓汽車常用常新。

(上汽大眾ID.3)
寫在最后:ID.家族能成為合資純電銷冠,代表著上汽大眾電動化轉向步入正軌。在接下來的新能源汽車大眾化階段,大廠的優勢會逐漸顯示出來,其所擁有的體系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都能讓大廠造出用得爽,用得起的平價電車。例如,在7月份,上汽大眾退出的ID.3促銷活動,售價最低可達12.59萬元。綜合這款車在品牌和產品力方面的優勢,相信ID.家族能夠創造新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