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同樣的車,在美國和在中國生產,但價格卻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如果一輛車是以零件進口的話,它的關稅是10%。在國內再開一家組裝廠,一些零件再采用國產的,就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當然,不排除受一些政策的影響,這樣生產出的一輛車的成本可能是要比國外高一些。曾有媒體報導:國內的某家轎車生產廠做到了“當年成立、當年投產、當年贏利”。汽車工業是一個投資大,見效慢的行業。要做到“當年成立、當年投產、當年贏利”是多么的困難。如果用全世界汽車制造業的平均利潤在5%這個標準來算的話,都不敢想象國內這樣的一家汽車廠一年的汽車銷量將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數量。我國的主要轎車生產企業基本上采用的是與國外合資生產轎車的方式。這其中除去一輛車的零件﹑設備﹑管理﹑組裝的費用外,還要加上產權﹑以及商標的使用費。當然還受到國家稅收政策的影響。
究竟一輛轎車的成本能有多少?利潤又是多少呢?國內的三大汽車集團在去年的贏利與同期相比都取得了較大的增幅。大家稍稍留意就會發現,在國內的一些媒體上,各大公司的都是以“與同期相比利潤增幅多少”來宣傳自己的。都在回避利潤到底是多少的問題。這是很簡單的一道小學的數學題目。用當年利潤除以當年的產量,就能得出一輛車的利潤到底有多少。但答案到底是多少?
國內的汽車廠商想著辦法擴大自己的地盤,國外的汽車廠商也想方設法進入中國的市場。在如此激烈的環境中,還有新的廠商加入汽車行業。難道都是為這5%利潤在掙扎嗎?高額的利潤肯定是存在的。但這又能持續多久。用降價這種方式給消費者造成便宜的假象,來掩蓋自己的高額利潤。在一個行業還沒有達到一定規范時,這樣的情況是存在的。那么留給這個行業規范的時間能有多少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PCauto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上一頁]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