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報道:年初由廣州本田新雅閣引爆的價格大戰終于沒有被封鎖在中高檔車市場,隨著3月初新車型的不斷涌現,戰火又蔓延到了中檔車市場。而到了五月初,已先后有一些主流轎車廠商加入降價陣營,讓人看到堅守幾年的國產車價格體系終于出現松動的跡象。
有人說,現在的中國汽車市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降價戰事一開,必將驗證多米諾骨牌效應,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也必將會跟進“跳水”。然而,面對一輪接一輪的降價風潮,一位業內權威人士卻這樣告誡汽車廠商:“中國汽車市場歷經風雨,公眾的消費心理也是今非昔比。價格戰是把雙刃劍,廠商必須三思而后行,使用不當,很容易傷及自身。”
游離于降與不降之間
年初,還有一些汽車廠商堅定地表示,自己追求的是高性價比,并不會加入價格戰,也不會參與低層次競爭,然而時隔不過半年,真正的英雄就被挑出來了,而更多的則并沒有守住陣地。
“中檔車在汽車市場倍受關注,而截至目前,沒有加入降價隊伍的卻只有福美來等少數車型。”在解析此輪降價狂潮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關專家指出:“參與降價的汽車廠商最喜歡打出的招牌莫過于‘讓利消費者’,然而,誰都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真正在降價時又能保持原車質量的屈指可數。與其這樣,消費者更愿意廠商把降下來的那部分資金花在提高產品性能和售后服務上。”
恰巧,前幾天有這樣一篇報道,說車市有些亂了,紛繁的消息壓到了最敏感的銷售一線,交易市場的汽車價格開始五花八門,張嘴必談原價多少,優惠多少,真賣價格又是多少。
不要說消費者糊涂,就是汽車專業人士要想摸清其中的門道怕也不是易事。最后,還是一位經銷商透漏了實情:“此番降價,有一部分車是真正降價,比如東南汽車,最高降幅達4萬元,而有些廠商只是借初夏之交的火爆車市開展了一些優惠活動,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降價。”
其實,降價自古以來就是商戰之利器,因其對消費者的誘惑力最大,攻擊最為直接,許多商家即便是繞著彎也要搭上這班車。而實際上,更多的汽車廠商卻是在降價的門檻上跨來跨去,他們玩的卻是虛實結合的招數。
降價拴人心稍遜一籌
汽車市場的風風火火,雖然在客觀上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但所謂“亂花漸欲迷人眼”,消費者的挑選難度也越來越大,這就涉及到一個理性消費的問題。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