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進口整車關稅降至25%,進口汽車的進口許可證制度取消,簡單地看,進口汽車將一馬平川進入中國市場,無人能敵。實際上呢?中國的汽車市場發展太快,誰打敗誰這個命題現在下太早。
現在被我們稱為國產車的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合資公司生產的掛世界品牌的汽車,如波羅、雅閣、高爾夫等;另一類是純粹的掛自己品牌的車,如奇瑞、中華、吉利等。合資廠的車價已逐步與世界接軌,中華、吉利們也紛紛通過資本運作的手段“強身健體”,到2006年,與進口汽車能打上幾個回合,真不好說。
人們常說國產合資品牌汽車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的手上,但銷售服務網絡這個硬指標卻是實實在在地掌握在國產車自己的手里。東風悅達起亞的鄭達玉總經理明確表示,起亞汽車每年在中國投產一款新車,且進口車國產車分營,很支持起亞汽車本地化生產;大眾汽車已把自己幾乎所有的品牌都拿到中國來生產了,且明確在未來幾年加大在中國投資的力度。
其實人們最怕提起的就是外資在中國的變臉,比如說通過零部件控制限制合資車的生產,轉而支持進口汽車在中國的銷售,如果真這么做了,合資車的銷售網絡也完全可以限制進口汽車的銷售,因為網絡是國內企業自己花費精力建設的。
記者曾經采訪廣本總經理門脅轟二,問中國自己品牌的汽車有沒有生存空間,他稱不好說,韓國汽車工業上個世紀70年代的發展是機遇使然,那時世界老虎都沒有羽翼豐滿,中國自己的汽車工業面臨的挑戰巨大,但中國有潛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自己的品牌汽車哪怕搶得幾個百分點的市場,也足夠讓自己生存下去并發展壯大。
國產車進口車誰打敗誰,先大戰三百個回合再說。(四川新聞網)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