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的壓力
今年上半年,在匯率大幅上升的情況下,神龍公司的采購成本下降了3.26%,生產成本降低21%,管理成本也下降了8%。今年的汽車產量達到8.5萬輛,已經是去年全年的總量。但劉衛(wèi)東始終認為,營銷還是公司發(fā)展的瓶頸。
《財經時報》:生產和產品都有了眉目,營銷情況怎么樣?
劉衛(wèi)東:關于營銷,我感到還有問題沒有解決,第一是營銷改革,過去非常被動的局面現在基本擺脫了,但還沒有達到比較理想的水平。我認為目前營銷做得好的企業(yè)是一汽、上汽,包括廣州本田,我們并沒有解決好營銷問題,差距還比較大。在用戶里,東風-雪鐵龍還不是很成功,大家對這個品牌的認知度還不是很高。
還有就是面臨合資公司外方在中國賣車的問題,這種競爭不僅是中外雙方的競爭,也是生產企業(yè)和流通領域的競爭,斗爭也是很激烈的。另外,公司的網絡建設在國內還進不到前幾名,雖然和以前比有很大的進步。
《財經時報》:你在合資企業(yè)里面臨的壓力是什么?
劉衛(wèi)東:外國人有產品、有品牌、有資本,還有經驗,這是他們的優(yōu)勢,我們的優(yōu)勢能數得出來的可能就是政府資源,別的很難說。政府資源對我們任何一個企業(yè)來說是有限的,或者說有一定期限的,隨著中國進入WTO,你的政策最終必須與國際接軌,政府是經濟政策或規(guī)則的制定者、監(jiān)督者,政策必須公開透明,所以,政策今后對你對外國人都是一樣的。
技術上的壓力經過我們十多年的合作,已不是特別大了,現在是品牌和資本的壓力對中方股東特別大,不斷的增資,不斷的擴充新項目,讓你跟不上他。由于沒有你的品牌,你在車上動任何一個零件都不行;你要搞國產化,對不起,他不同意你搞,你搞不成,最苦惱的就在這個地方;分紅也是人家把大的利潤轉移完了,分一點給你。
[上一頁] [1][2][3][4][5][6][7]
[下一頁]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