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經濟規律為內在動因的區域經濟合作,已經成為擋不住的潮流。在它面前,什么南北差異行政區劃行業歸屬,早已不再成為妨礙各方牽手的障礙。各區域間產品的流通亦無或極少羈絆。然而,卻有一種產品除外,不止一個地方對其進入亮了紅燈,這種產品就是微型汽車。
隨著越來越多的微型車走進千家萬戶,微型車已成為我國汽車生產和消費的生力軍,同時也是發展潛力巨大的“國情車”。然而,從1999年到2002年,先后有幾十個大中城市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限制微型車發展的區域禁令,嚴重阻礙了微型車的正常發展。業內人士呼吁,應盡快出臺相關具體政策、法規,打破地方保護,消除歧視性“禁令”,支持微型車加快發展,為小康社會的建設提速。
微型車建設小康社會的“國情車”
汽車工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很強的拉動作用,可帶動鋼鐵、石油、機械、橡膠、化工、電子、金融等幾十個相關產業的發展,并能大量安置就業,保持社會穩定,加速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以江西昌河汽車股份公司為例,目前國內為其生產汽車零部件的企業已達300多家,涉及100多個行業。
據原江西省機械廳副廳長余秉綬介紹,我國早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的多個篇章中明確指出,要采取措施節約石油等資源消耗。而節能正是微型車明顯的優點之一。據業內人士介紹,同樣行駛100公里,小排量微型車耗油量僅是大排量普通轎車的60%至70%。隨后我國在《汽車工業“十五”規劃》中又明確指出,要“重點發展排量1.3以下、百公里油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售價8萬元左右、符合國家安全、節能、排放法規及私人用車要求的經濟型轎車(乘用車)”、“開發生產適合農村使用條件的輕、微型客貨車”。
去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這表明今后人們在衣食住用行的各個方面都將有更大改善,其中“行”的改善就包含了汽車工業的更大發展,預示著將有更多的汽車走進尋常百姓家庭。
[1][2][3][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