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噴”深層原因
荷蘭國際集團在1月22日發表有關中國汽車業的報告預測,中國汽車業在未來兩年的發展將超過加拿大、西班牙和韓國,并在2004年成為世界五大汽車生產國之一。該報告預計,在外商直接投資的預計收入增長、關稅降低、外商直接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的驅動下,2003年中國汽車業生產總量將達到390萬輛,與2002年相比增長47%,轎車產能從目前的109萬輛上升到154萬輛。
2003年伊始新車頻頻下線和價格波動只是2002年中國火爆車市的延續,蘇國堅認為,2002年中國汽車市場突然“井噴”,而不是人們印象中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第一年,將給中國汽車業本身帶來較大的沖擊,這其中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諸多驅動因素組合在一起最終使2002年中國汽車市場產生質的飛躍。
他認為,2002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000美元是推動中國汽車發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其他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該國對汽車的市場需求將會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中國人均GDP穩健增長,中國國內的汽車需求量也將不斷擴大。同時,中國國民儲蓄在近年來一直呈兩位數增長也是刺激汽車消費的原因之一,儲蓄基礎的逐漸增大使更多的中國家庭已具備購買汽車的能力。
另外,荷蘭國際集團在該報告中稱,由于中國主要購車者年齡均在26至45歲之間,而這一人群目前正是中國人口中人數最多的一部分,因此這一人口結構也將對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的持續性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蘇博士稱,與發達國家汽車擁有率高達30%相比,目前中國城市地區汽車擁有率僅為1—2%,這說明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空間相當廣闊,他預計,到2005年,中國城市地區汽車擁有率為2.9%,轎車產量可能會達到250萬輛。
另外,中國政府將采取更多優惠政策、不斷降低的交易成本和逐漸改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如公路網絡的發展和大中城市中一度缺乏的停車空間的增加),都將進一步刺激中國汽車業的發展。他還預測中國政府將于近期推出針對汽車業的消費者保護措施,以增加消費者的信心及改善汽車融資服務。
[上一頁] [1][2][3][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