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傾斜三大集團
雖然2002年井噴的態勢將在2003年繼續,但并不是所有的廠商都能在其中得到好處。國家經貿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國內15家主要國有汽車生產商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57%。其中,三大集團一汽、東風和上汽的利潤達到192.6億元,而其他12家的利潤總和加起來則是負0.2億元。這表明,受中國汽車業整體消費環境趨好的影響,三大汽車生產商2002年表現良好,但其余的12家生產商則在整體上處于虧損狀態,中國汽車業的“兩極分化”已明顯出現。
“這種差距在2003年將繼續拉大”,賈新光說。三大集團擁有在政策、資金上的多重優勢,而且在與國外汽車巨頭合作的過程中可以在技術等方面擁有更多的資本。而仍在“生死線”上徘徊的眾多中小廠商則不得不面臨更多的對手———國家經貿委預測,2003年,汽車產量將達到360萬輛,其中轎車130萬輛。但目前一些地區對新上汽車項目表現出濃厚興趣,地方汽車行業有擴張之勢,國家有關部門即將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在汽車產業投資、消費和貸款管理等方面加以規范和引導。
對于汽車業的發展方向,國家仍然傾向于集中資源向三大集團靠攏,但民營和外資的步伐并不會停止前進。廣州寶龍、上海萬豐的出現已經證明浙江吉利的身影并不孤單!皣以趫猿謱ζ囆袠I方向性引導的同時,也應該努力創造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氛圍,有了競爭的過程,才有競爭的結果”,賈新光說。
戰略聯盟微妙變化2002年與世界其他國家汽車業呈負增長相比,中國汽車業增長卻超過50%,這也是國際主要汽車巨頭紛紛涌入中國市場的原因。但荷蘭國際集團汽車市場分析師KurtSanger認為,目前外商在中國投資整車制造項目受到嚴格的股權比例限制,不僅不允許獨資,而且在合資企業里外方的比例最高只能占50%。因此跨國汽車公司進入中國只能采取合資的形式與中國汽車廠商建立戰略聯盟,但這種戰略聯盟類型很可能在2003年發生變化,合作方式的靈活性將逐漸增加。
他舉例稱,日本本田汽車2002年已在廣州以60%的股權控股廣州轎車出口基地,該基地將生產本田先進的經濟型轎車,產品100%出口歐洲市場,首次突破了汽車產業在中國不能超過50%的產業政策底線。這意味著,采取一些靈活的戰略聯盟方式無論對國外汽車巨頭還是中國本土廠商都是繼續擴大其產能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外資投入不斷加大及汽車廠商擴大產能將是中國汽車制造業在未來市場戰略上的又一表現。上海通用加大投入通過收購山東大宇,將賽歐生產基地移至山東以擴大產能;而大眾汽車集團在下一個5年投資計劃中,計劃每年在中國投資6億歐元直到2007年,這是外資在中國汽車市場上兩個比較典型的投資表現。
[上一頁] [1][2][3][4]
[下一頁]
|